Hawstein

我发现,每当我的主线任务受阻,我的支线就会开始蓬勃发展。

为什么把东西发布出来很重要。我觉得东西如果没发布出来,就可以认为它不存在。哪怕只是不完善的想法,也应该把它发布出来,抛向宇宙。每个想法自然会找到它在宇宙中的位置。

之前我一直放在私有笔记。看了几个网友的做法,决定在博客上弄一个 Thoughts 页面,来公开放这些想法。

去和 Limboy 打了招呼,非常喜欢他的博客样式,决定要 steal 他博客的 style 了。

莫名奇妙地,登录 Apple Developer 网站后无法看到我的 Team 了。 被苹果强行放假,我开始了一些随机行为, 比如去听了 Owen 作客「代码之外」的那一期播客, 然后就去和他 say hi 并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

感谢苹果,让你我相遇。

刻意交友

结交有趣的人是人生一大乐事,至少于我而言是如此。我喜欢和有趣的,有意思的,与众不同的人交朋友。这个世界有太多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了,无趣无聊。 而那些少数有着不一样想法/做法/世界观的人,就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既然如此,我觉得我就有必要刻意地去制造能认识这样的人的机会。无论是通过写文章,做播客,还是组织一个饭搭子小组,都是一种主动的刻意的行动。那么说干就干吧!

关于搞一个饭搭子小组,有一定的灵感来自于 Nick Gray 的 Tokyo Blind Date 活动。有趣的人,有趣的事。 而饭搭子也是想解决我自己的一点生活需求,即由于我是一个人单干,少了公司/组织,社交严重不足,我觉得这对我的心理状态是不太好的。 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但如果社交量减少到一个阈值以下,我也是有点受不了的。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是。哪怕是 I 人,不喜欢过于热闹的 Party, 那也是喜欢 1 v 1 那种深度交流的。社交是每一个人的刚需!

快速把不成熟的产品推上线,然后让产品的 bug 和不完善所带来的羞耻感来驱动你持续迭代产品。我把这个叫 SDD (Shame Driven Development)

🔥 The greatest desire always wins.

刻意

英文 Deliberate,从刻意练习提取而来。

我始终觉得,我们不能放任生活自然发生。如果以这种态度去生活,那我们其实就是被生活推着走,是一个被动的应答器。生活中发生一件事, 需要你来响应你就响应一下。这样的生活,想来是相当无趣。我们可以去设计自己的生活,写下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想要达到的目标, 然后通过行动去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或状态。这样我们就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动权。

而主动生活,需要「刻意」做许多事。需要

  • 刻意自省
  • 刻意交友
  • 刻意写作
  • 刻意创造
  • 刻意运动

Friendship happens on the way to something else. If you “try to meet new people” it feels weird and forced. The more you aim for friendship, the more it eludes you. But if you aim to learn or achieve something with others, friendship happens naturally during the shared pursuit.

– 3-2-1 Newsletter by James Clear

不畏简陋的开始,不惧精细的打磨。

创造与消费

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可以归类到「创造」或「消费」这两个类别中。

注意,这里的消费,指的是广义上的消费。而不是狭义地花钱购物。

一天之中,我们从睁开眼就开始消费。我们刷牙用的牙刷牙膏,洗脸用的毛巾,都是别人生产的产品,我们是在消费它们。我们吃的早餐,也是别人生产的,我们是在消费它们。我们看视频,是在消费。这些视频是另外的人或是公司团队,策划与制作出来的。我们读书,是在消费。无论一本书,是好是坏,都是由某一个作者创造出来的。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消费活动。

我想正因如此,创造才显得难能可贵。

「创造」并不是多么高不可攀或虚无飘渺的东西。你写一篇文章,是在创造。你做一个视频,是在创造。你做一个产品,是在创造。当然了,虽然都是创造,但创造有质量高低之分。同样是写作一篇文章,你可能写出一篇垃圾,也可能写出一篇佳作。同样是制作视频,你可以制作奶头乐,也可以用来表达深刻的哲思。除了质量有区别,「创造」的动机也有区别。写一篇文章,动机既可以是制造焦虑然后贩卖自己的课程,也可以是针砭时弊为时代发声。也许有人会说,质量低劣或动机不纯的「创造」,不应该称为「创造」。但我并不想这样划分,上面说了,「消费」是广义的「消费」,这里「创造」也是广义上的「创造」。我不管你质量上乘是否,动机良好与否,你是在从无到有去「生产」出一些东西来,我便称之为「创造」。

话又说回来,虽然这些都称为「创造」,但我想,我们还是更愿意大家的「创造」是动机良好且质量上乘的。质量上乘与否并不能受主观控制,还和个人能力有关。但动机良好与否,是发自主观的,因此我们至少是能做到「创造」尽量是出于良好的动机。

单位时间价格

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是在 Joe Rogan 采访 Naval 的一期播客上。

Naval 为自己的单位时间标记了一个价格:1 小时 5000 美元。这样做之后,所有低于这个价格的「工作」,他就不会自己去做。

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思维技巧。为自己定一个单位时间价格倒不是说,你每小时真的都能赚这么多钱。而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时间,用「金钱」进行量化。 通过这种方法,把时间的重要性具象化。这样当你想花时间去做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时,意识就会提醒你,也许花钱来解决这个事情,对你来说才是更合算的。

同样地,如果你愿意花 1 小时去读书,去陪伴家人,你也会更显式地知道,读书和陪伴家人对你来说非常重要,远不是 5000 美元所能比不上的。

Minimalism is addition by subtraction, removing things from your life that don’t bring true joy.

极简主义是「以减为加」

Rich or poor, everything that you own owns a little piece of you.

拥有的越多,就被越多地拥有

有时候,人痴迷于提高效率这件事。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以及构建高效系统,但却没用这个系统去高效地做点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