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ulhg / Jun 8, 2024
关键词:自我认知与困惑 / 死亡思考 / 独立开发 / 现代性与分工
Hello,
原来你也在北京,后面要是时机合适,可以约着线下见一见:)
// 来信片断引用,省略。
哈哈。看这一段时,我也颇有感触。可能一年大一岁,我现在偶尔会感觉到「青春真是一段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我有个朋友在大学当教授,有时候到大学找他,看到大学校园里那一张张青春稚气的面孔,真的会立马感叹自己已经不再青春,至少和他们相比是这样。现在我也有小孩了,前段时间小孩生病,奔波去医院,半夜小孩发高烧得起来喂药。体验了一把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人生病的中年人生活:)也可能是一件件这样的事情,让我偶尔会感叹青春的美好。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一种「回忆中的总是更美好」的幻觉。
// 来信片断引用,省略。
那很好诶。我之所以会在上一封邮件反复强调「表达所带有的偏见」,是我在写东西时,常常担心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由于我知道,每个人的处境和生活实践不一样,我不想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当成一种通用建议或观点,说给别人听。生活中或网络上,我常常看到许多有人生阅历的人(其中不乏大 V 网红成功人士)喜欢言之凿凿地断言,给大众建议,仿佛他们在说着某种绝对真理。每次看到他们那样说话,我就提醒自已,千万不要和他们一样。无论那个人取得了多么大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都觉得,世界之复杂与混沌,实在不是他们三言两语或是出本书,就能讲清楚的。
// 来信片断引用,省略。
同感。我的每一次回信,其实也是在自我对话。把自我的一部分投射到文字上。让自己更清晰地认知自我。我觉得,「认识自我」应该是个一生的话题,至少对我而言。我记得周迅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她很惊讶古人说「四十不惑」,她说她 40 多了,可是还有很多困惑。当时我就很喜欢她的坦诚。其实何止 40,我看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还是有很多困惑,也没完全搞懂自己。只不过,到最后可能都不去想这个事罢了。
// 来信片断引用,省略。
我对这个问题没有解法。或者说我不把它当成一个问题。我觉得我是把它当成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至少对于目前的科技来说是这样。当然了,未来不好说,我感觉未来说不定人类可能会掌握某种永生的技术。比方说全身上下所有的组织细胞都能人工提供/人工换掉,然后意识保持某种连贯性。这个有点扯远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我是赶不上那样的未来科技了。所以思考死亡,更多的就是给自己一点提醒,提醒自己人生短暂,这么短暂的一生到底应该怎么过。让自己思考宏大点的东西,有时候有助于不让自己陷入日常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所带来的情绪中。
// 来信片断引用,省略。
我不太确定你说的的「奇迹」是什么?不过你提到的这两段,倒是让我想起了现代性的问题。高度分工确实容易让人丧失意义感,所以现在我看到有一小股思潮在兴起。无论是国外的 Indie Hacker 社区,还是最近又重新火起来的独立开发者。有不少个体想通过全程参与到一件事的完整环节中,并且直面市场,重新找到做事的意义。说到这一部分,我又有东西可以推荐。就是李厚辰的「翻转电台」中关于「好生活」,「做事」的那几期播客。他的播客太多了,我就不找了,你可以根据我给的关键词找一找,有空可以听一听。可以听听别人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是不是能对自己有一些启发。
// 来信片断引用,省略。
感谢推荐哈。不过最近对我来说,能做的东西有点多了。所以最近我是在思考,当我可以做许多事的时候,我应该做什么。这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因为有那么些时刻,面对自己的 10 几个产品想法,我发现没有一个能让我提起兴趣来做。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 struggle :)最早我没有什么产品想法,所以就不断探寻与搜索,期待能找着一个不错的想法。现在有不少产品想法记录在册,又得想,到底我要做什么。
Best,
Hawstein